政府信息
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
公开制度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重点领域
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
公开年报

索引号: MB291798X/2021-00008 发布机构: 宝鸡市城市管理执法局
生成日期: 2021-02-2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三)

发布时间: 2021-02-26 09:33:03 浏览次数:
第五篇   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
按照“规划引领城市发展,项目带动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城市品位,文化彰显城市特色”的发展思路,坚持城市新区扩张与旧城改造并重,功能增强与设施配套并举,管理提升与形象建设同步,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工作模式,基本完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着力点,以大城市—城镇群—新农村为核心,建设生态、和谐、文明、现代多元素兼具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宜居大城市和西部生态文明示范区,促进人口向城镇合理集中,促进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城镇化率达到53%。
 
第十三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十三节   建设西部交通枢纽
以重大铁路工程、高速公路工程、干线公路工程、农村道路工程、宝鸡支线机场为支撑,构建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区域重要的交通枢纽。新建及扩建高速公路495公里,全面建成连霍高速西宝段改扩建和市区过境段,建成宝平、宝汉高速和市区南环线,建成绛帐至汤峪、机场、太白至凤县等高速连接线。规划建设铁路300公里,重点建设西宝客运专线宝鸡段、宝兰客运专线宝鸡段、麟游矿区至宝鸡二电厂运煤铁路专用线、铁路枢纽货运南环线和宝中增二线等5条铁路,建设岐山站、宝鸡南客站2个铁路客运站,开展宝成复线、关中城际铁路宝鸡段前期工作。升等改造市域干线公路497公里,重点实施G310、G316、S209、S210、S212、S306等道路改建工程,干线公路中二级及以上公路总里程达到1200公里。着力改造提高农村公路等级,建立健全有效的养护管理制度,增加农村公路密度,新(改)建县乡公路1870公里,农村公路基本实现等级化。完善城乡客运网络,建设蔡家坡等4个一级公路客运站、岐山等2个二级公路客运站及9个三级公路客运站等,力争95%以上的行政村有招呼站,95%以上的乡镇有五级公路客运站。加快推进宝鸡支线机场前期工作,力争“十二五”末建成投运。
 
第四十四节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以民生水利建设为重点,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我市城乡供水、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防洪减灾、综合管理水利保障体系建设,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建设“十大工程”,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80.7万人,城镇日供水能力达到25.5万吨;新增供水能力1.6亿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1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新修、加固堤防、护岸538.7公里,治理病险水库33座,基本建成防洪保安体系。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改造中低产田35万亩,通过水、田、村、路综合治理,建设高标准农田10万亩,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四十五节   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
坚持电网统一规划、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原则,以330千伏变电站为中心,进一步优化和加强电网结构,增加110千伏布点,进行电网老旧设备改造,消除电网薄弱环节,缩短供电距离,增强地区电网安全运行可靠性及供电能力,为符合国家政策的新能源接入提供电网条件,完善宝鸡—德阳外送通道。新增330千伏硖石变、蔡家坡变、麟游变、凤州变。结合330千伏变电站建设,进一步优化110千伏电网网架结构,保证新上工业园区、大型工矿企业负荷、铁路牵引变的安全用电;合理规划330千伏供电区之间的110千伏联络线,提高110千伏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和运行灵活性;加强110千伏电网建设,解决宝鸡北部、南部山区等电网薄弱地区的用电问题。开工建设宝二电二期、大唐宝鸡热电三期,新增330千伏变电容量122.4万千伏安,电容量达到390万千伏安;110千伏电网新增变电容量78.55万千伏安,电容量达到347.6万千伏安。
 
第四十六节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建设数字宝鸡,构建以光缆为主、卫星和数字微波为辅的覆盖全市城乡并以国内外信息网络互联的天地一体、有线无线结合的宽带综合业务网;使全市电信、电视和计算机的各主干网络以及各专用网络互联互通,实现区域性的信息资源共享,形成统一的同城信息交换平台,大幅度提高基础信息网络的规模容量、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积极培育发展下一代光纤通信传输设备,数字电视、TD及TD-LTE等3G移动通信设备及基带芯片等无线数据传输设备,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开展“两化”融合示范园区创建活动。到2015年,实现乡镇和行政村100%通光缆,宽带入户达到90%以上;广播电视的覆盖率达到99%以上,信息化程度达到全国中心城市中等偏上水平。强化网络安全管理,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
 
第十四章   建设现代化生态园林宜居大城市
 
第四十七节   科学拓展发展空间
加快推动城市品位和功能提升,围绕提高产业支撑力、经济辐射力和要素集聚力以及“向东适度延伸,向北跨越发展、向南提升职能、向西优化环境”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城市空间布局,向东重点开发科技新城,建设一流创新型园区,以科技提升城市品位;向南重点建设铁路南客站,保护性开发秦岭北麓台塬区,提升城市职能;向北重点突破建设蟠龙生态健康城,建成基础设施好、体制机制活、承载能力强的现代化新城区;同时科学确定功能分区,优化人口分布、生产力和城乡布局,扩大宝鸡城市空间规模,加快市区—蔡家坡百里城镇带建设,推进市区—凤翔同城化步伐,建设“一主两副”的大宝鸡城市圈。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7平方米,到2020年,市区人口达到13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140平方公里以上。
 
第四十八节   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以绿色低碳交通系统为目标,统筹谋划中心城区、副中心、县城与大交通之间的综合交通体系。完善中心城区交通设施,加快城市主次干道建设,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加强交通管理智能化系统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增开城市公交线路;加大停车场、库、楼配建力度,加快城市人行步道等静态交通系统标准化建设,提升城区内部畅通能力,缓解交通拥堵;建立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以公共交通为主体,重视非机动化交通的城市交通体系。有效衔接城市内外交通,在现有对外交通系统的基础上,新建和改造客运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公路客运站、对外物流中心和货运枢纽,构建开放性、一体化、便捷高效的对外连接通道。
 
第四十九节    增强城市载体服务功能
规划建设适应城市扩张和人口集聚要求的地下管网改造工程、供水、供电、供气、排水、排污、绿化、防灾、通信和垃圾处理等重大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体系。借助山水自然优势,融入城市时尚元素,精心策划建设在西部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一批地标性建筑。持续推进城市绿化工作,增加绿量,提高绿化水平,加强城市绿地与生态绿地系统的有机联系,着力建设生态宜居绿色宝鸡。加快发展商业零售、金融保险、总部基地、文化娱乐、研发创意、会展商务等适应现代化特大城市要求的现代服务业,配套发展教育、医疗、体育等公共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
 
第五十节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实施“数字化、精细化、人性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建立适应现代化特大城市发展的城市管理机制。从空间布局、网络构建、数据处理、应用领域和交通评估等多方面加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建立完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系统水平,提升城市数字化管理水平。坚持严格管理、文明管理、人性化服务的城市管理理念,寓管理于服务,在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按照依法管理、管理为民的要求,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持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第十五章   建设西部生态文明示范区
 
第五十一节   继续推进节能减排
把工业作为节能减排的主要领域和主攻方向,强化标准规范,淘汰落后产能,推广新技术新设备,实现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能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切实加强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加大公共机构节能资金投入,建立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长效机制,狠抓公务用车管理,积极推进节能采购,严格节能监督考核,建立比较完善的节能减排机制。加强节能基础工作,完善节能监管体系和标准体系,充实节能管理力量,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城乡统筹、标本兼治原则,坚持用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严格环境准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节约用水管理措施,巩固节水型城市创建成果,积极创建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科学配置,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污染总量减排、流域综合治理、统筹城乡环保、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加强能力建设”为主线,加大环保投入,实施重点环保工程,不断巩固提高“创模”成果,力争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市。
 
第五十二节    加大生态建设力度
继续加强自然保护区、秦岭生态功能区等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强生态脆弱地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勘察治理。大力实施渭河生态综合治理,统筹建设渭河城区段生态景观带。持续推进城区绿化、台塬坡面绿化、交通道路绿化、水系绿化、城镇绿化、生态家园绿化、旅游景区绿化、经济林发展、生态公益林建设等绿色宝鸡建设九大工程。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等林业生态工程,逐步建立生态保护、林业产业和森林文化三大体系;积极探索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工程、碳汇林业建设和森林生态效益监测等试点工作,带动全市生态建设突破发展;推进生态示范县、镇、村建设,建立一批生态文明示范样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5%,建成国家生态示范市。
 
第五十三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努力建设省级循环经济基地,着力打造高新区、长青工业园、凤州留凤关等5个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20户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10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基本形成园区、企业和产业链三个层次互动促进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积极实施城市矿产基地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等示范工程,推进工业大宗固体废弃物、农林废弃物等综合利用工程,支持凤县、太白等重点区域尾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发展低碳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强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先进、成熟低碳技术应用,促进低碳技术产业化。着力解决重金属污染、城市汽车尾气、噪音污染、农村面源污染等突出问题。推进形成清洁开发机制,鼓励使用高效节能产品,倡导低碳消费,构建低碳生活。充分利用水能、沼气和地热能等技术成熟、经济性好的可再生能源,加快推进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的产业化发展,逐步提高优质清洁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力争到2015年使可再生能源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左右。
 
第十六章   建设统筹城乡示范区
 
第五十四节   全力推进城乡统筹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思路,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聚力市区至绛帐渭河沿线“一线崛起”,带动秦岭北麓台塬和渭北台塬“两塬突破”,辐射西部关山、北部乔山和南部秦岭山区“三山脱贫”坚持城市、县城、小城镇、新农村“四轮齐动”,推进土地管理、户籍管理、社会保障、财政金融体制、流通体制“五项改革”,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六位一体”,努力形成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局面。高新区和蔡家坡开发区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人口密集、工业基础好、有一定基础的渭河川道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径;蟠龙塬新区积极探索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城镇化进程慢的渭北塬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径;凤县积极探索地域广、人口少、生态保护任务重的山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径,建成全省城乡统筹示范区。各县区确定1-2个基础较好、有代表性的试点区域,探索具有宝鸡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路子。到2015年,把渭河川道建成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示范区。
 
第五十五节   积极稳妥推进农民进城
按照统筹规划、自愿有偿、积极稳妥、综合配套、促进发展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综合考虑经济发展、自然环境、资源承载等因素,简化户籍办理程序、建立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补偿机制,加大教育、就业、住房等社会保障力度,分阶段推动农村居民向中心镇、县城和市区聚集,实现城镇人口在市区、县城和中心镇的三级合理布局。重点推进失地农民(城中村)、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和新生代农村青年三类人员进城落户,解决户籍历史遗留问题,每年转移10万人,力争到“十二五”末,进城落户农民总人数达60万人。
 
 
 
 
第六篇    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发展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和谐宝鸡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劳有所得、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居有其屋、活有所乐、灾有所救、困有所帮”的总体要求,坚持民生优先、统筹为要的原则,以提高标准和扩大覆盖面为重点,加大财政投入,继续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和均等化,提高政府保障能力,着力形成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民生服务体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十七章   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第五十六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在全市建立起以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制度统一、标准有别、分类施保、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保险待遇水平,创建大社保“宝鸡模式”,率先在全国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目标。
——健全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坚持政府引导与城镇居民自愿相结合、制度覆盖一步到位、参保率循序渐进、逐年提高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建立起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参保率达到95%。
——健全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深化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完善生育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医保定点药店和定点医疗机构范围。逐步打通城乡医疗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路径,形成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6%。
——健全完善城乡居民工伤和失业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工伤保险制度改革步伐,使城乡各类务工人员人人享有工伤保险。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建立法律法规完备、覆盖范围广泛、筹资渠道稳定、保障水平合理、管理手段科学、衔接相关制度,集保障基本生活、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功能为一体的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失业保险制度。
——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为基础,以教育、住房、就业、法律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临时救助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加快救灾物资储备和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完善以备灾减灾、灾害应急响应、灾民生活救助、灾后恢复重建和社会应急动员为主的防灾减灾体系,全面提高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水平,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大力推进以老年人、孤残人员为主的补缺型福利事业,重点加大城乡养老和儿童福利机构建设,逐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以孤儿养育和老年人服务为基本内容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以扶贫、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充分发挥慈善捐赠作用,逐步整合资源,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福利体系。广泛开展扶残助残活动,整合社会资源,加快残疾人托养中心、康复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社会事务管理体系建设。建立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力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完善地名区划管理。推进殡葬改革,加大殡葬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城乡殡葬服务保障体系。提高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水平,不断健全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事务管理体系。
 
第五十七节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
加大城镇廉租房建设力度,加快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物配租,逐步完成有居住困难的进城落户农村居民配租,解决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加快建设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加大城市新就业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解决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住房困难的问题。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贷款力度。
 
第五十八节   积极促进城乡就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税收、金融等就业援助政策。建设人力资源市场网络、就业服务网络和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有效服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职业培训体系和劳动管理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培训工作,使90%以上农民掌握两门先进农业实用技术,农村富余劳动力掌握三门转移就业技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我市劳务输出向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由“劳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转变。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大力推进和健全集体合同制度,健全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维护。每年城镇新增就业5.5万人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在100万人以上,其中劳务输出60万人以上,每年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次)。
 
第五十九节    大力推动全民创业
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抓手,建立政策扶持、创业培训、指导服务三大平台,完善创业政策,优化创业环境,提供创业服务,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创业支撑体系。依托园区加快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和大学生、下岗失业人员、复转军人、青年、妇女、残疾人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基地;按照“放宽、放大、便捷”的原则,重点做好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的落实工作;精心挑选创业项目,建立创业项目库;组建创业指导专家顾问团,向创业者提供管理咨询、技术支持、认证认可、筹资融资、人才培训等创业服务;举办创业博览会,展示创业成果,推介创业项目,营造创业氛围;继续开展创业就业示范村、社区和企业的创建活动,推动全民创业工作深入开展。全市每年创业培训达到1万人以上,创业成功率达到50%,创业带动就业每年达2万人以上,打造中国西部最具活力的创业型城市。
 
第六十节    大幅提高收入水平
建立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长效机制,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缩小工资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更加注重再分配的公平性。适时调整工资标准,调整退休职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待遇,调整企业工资指导线标准;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企业工资增长宏观调节指导体系,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责任机制,继续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第十八章    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第六十一节   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着眼率先在关天经济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的目标,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坚持均衡化、优质化、科学化、法制化战略,扎实推进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人才培养体制、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大力实施“教育振兴八大工程”。以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为重点,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步伐;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继续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科学整合各类项目,每年完成建设10%标准化学校任务;稳定现有普通高中规模,扩大省级标准化高中总量,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打造优势专业和品牌学校,建设5—6个大型实训基地,满足县区职业学校学生集中实习培训需要;支持宝鸡文理学院新增硕士学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办成西部地区一流综合性大学,扶持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加强校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落实教师待遇,建设教师住宅小区,稳定教师队伍。到2015年,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学率达到70%,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3年,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4%。
 
第六十二节    加强医疗卫生事业
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提高服务能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加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基本建立起具有宝鸡特色的公立医院发展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步伐。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服务体系和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加强地方病防治,维护群众健康权益。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认真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有效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综合监管,强化食品药品执法队伍建设,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率先在全省开展健康城市创建工作,优化城乡人居环境,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居民健康主要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以上。
 
第六十三节   繁荣发展文化广电体育事业
努力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备、内容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两馆、一院、一场、一站、一室)。不断丰富传统节庆文化活动,完善城市重大文化设施和基层文化广电设施,建设广播电视中心、宝鸡图书馆等重点项目,改造现有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全面推广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工程。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文物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现有项目的保护、传承和新项目的申报工作。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培育优秀文艺人才,推动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挖掘文化资源潜力,着力打造一批精品文化基地。发展全民体育事业,加快体育场馆建设,加强城乡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奥林匹克中心;积极举办高层次体育赛事,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加强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培养。
 
第六十四节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基本建立以县为主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机制。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体系,普及新型人口文化,全面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健全利益导向机制,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强化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布局,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年平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9‰以下,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下,全市总人口控制在390万人以内。
 
第六十五节   加快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重视支持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关心下一代工作,积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体制,关注妇女、关爱儿童,保障妇女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权利;重视党校培训基地建设,培育壮大党政人才队伍;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全面完成第二轮地方志修志任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民族、宗教、侨务及港澳等工作。
 
第十九章   强化社会管理
 
第六十六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弘扬“崇德尚礼、和谐包容、闻鸡起舞、开放创新”的宝鸡城市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领城乡社会新风尚。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倡导崇尚科学、诚信守法、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完善城乡联动、一体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机制,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家园和志愿者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快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广泛深入开展双拥宣传教育活动,持续保持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强化完善全社会信用体系,全面推进“诚信宝鸡”建设,全面提升社会诚信度、城市美誉度和市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全力推进诚信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高效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抓好诚信社会组织建设,逐步建立社会组织的信用诚信系统、评价系统、查询系统、服务系统和管理系统;积极开展诚信公民建设,重点建立公民信用档案、公民基本帐户制度、公民信用调查和报告制度。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形成诚信为重、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
 
第六十七节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健全民主制度,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展基层民主,推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保障人民民主权益。全面推进依法治市进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制精神,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形成遵法守法、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加强政权、政法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执法条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第六十八节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过程监控,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体系,强化快速通报和快速反应机制。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监控体系。严格安全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实行重大隐患治理逐级挂牌督办和整改效果评价制度,深化煤矿、交通运输等领域安全专项治理。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深入开展“平安宝鸡”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治安总体防控能力。适应反渗透、反颠覆、反分裂斗争形势需要,扎实开展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严厉打击吸毒贩毒等各类犯罪活动,建立禁毒康复治疗体系,支持驻宝部队和武警部队建设,加强民兵预备役和国家安全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不断拓展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引导群众依法合理表达诉求。整合基层政法、信访、维稳等力量,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做好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工作,加强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及时处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第六十九节    加强社会组织和城乡社区管理
完善社会组织设立程序,推动行业协会,商会规范发展,强化行业自律,发挥沟通企业与政府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内部管理制度,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机制。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全面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拓展社区服务功能,整合人口、就业、社保、卫生以及治安、信访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构建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完善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推进社区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第七十节   加强防灾减灾工作
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预防为主、协同推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综合防范、城乡区域防灾减灾、自然灾害救援救助、重特大自然灾害综合应对、灾害评估和恢复重建能力建设。健全全市灾害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成全市灾害应急指挥、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调度及全市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立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合理规划,新建一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安全生产应急指挥中心,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减灾防灾应急管理培训教育基地,加强应急灾害教育和研究工作。大力发展气象事业,重点实施粮食增产气象防灾减灾、突发公共事件气象应急保障、现代农业气象保障、人工防雹增雨体系、气象灾害综合监测、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交通气象服务保障工程等七大工程。
 
第七十一节    加强人民防空建设
充分认识宝鸡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进一步优化人民防空建设的发展环境,全面加强人民防空组织指挥体系建设,推进人民防空信息化和基本指挥所建设,完善信息传输网络。加快以高新区为重点的人民防空工程建设,陈仓区和9个县建成一定数量和规模的人民防空工程,积极有效地开展防空防灾一体化工作。开发地下空间,发挥人民防空工程在完善城市功能和服务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实现人民防空建设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人民防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战备效益。